汕头大学举办“灯塔学习会”暨“重走长征路”项目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1-10-29

10月22日晚,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汕头大学举办“灯塔学习会”暨“重走长征路”项目分享会,通过“点亮灯塔”“灯塔之光”“扬帆远航”三部曲分享“重走长征路”党史学习教育中师生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

点亮灯塔

活动伊始,校党委副书记周镇松希望同学们以党史作为成长成才的丰厚精神养料,在追随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对党史、革命史的自豪感,传承新时代长征精神,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中,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奋斗中绚丽绽放。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彦超博士以“以道路塑造自我——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再思考”为主题,从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什么是长征,长征的起因、经过、结局与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专题授课。他认为,这次“重走长征路”所走的是朝圣之路、寻根之路、成人之路。

灯塔之光

本环节,邀请到了“重走长征路”项目带队老师陈益纯与队员代表陈盈嘉、谢沂志、庄培灿分享他们的“长征”故事。

谢沂志分享了活动的前期准备过程,他们暑期开展体能训练(总运动打卡距离达2259公里)、学习长征史、户外拓展专业知识、配置专业户外运动装备。庄培灿分享道,尽管这次徒步前做了充分的体能训练和装备计划,但在高海拔缺氧、低温的环境里,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头疼、浮肿的情况,甚至有一位队员不得不中途下撤。对比当年红军战士,他们穿着草鞋、单薄的衣服,翻过一座又一座雪山,最终走完两万五千里的路。而项目组成员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只是重走先辈走过的一小段路后,整个人都是疲惫不堪的。可想而知,当年红军战士更多的是依靠一种信念的支撑,那种信念便是不畏艰难,不忘初心的精神,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心目中的长征精神与灯塔。

该项目第一站到达的是芦花会议遗址,并与红军后代进行深入交流。庄培灿说道,在那个时候他们仿佛回到了86年前,对当年红军在黑水的历史有了更鲜活的体验。陈盈嘉介绍了苏朗彭初家族四代人都坚守在芦花会议会址的故事。

现场播放的视频中,庄培灿在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前哽咽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他表示,在即将到达垭口前,他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的,但到达烈士墓后,心情变得低沉,脑海中回想起许多有关红军战士的画面,他深深地被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精神感动着。谢沂志也谈到,她仍然记得脱下御寒的毛毡帽,向革命先烈们默哀致敬的时候,内心好像被注入了一股暖流,也对自己的入党动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陈益纯老师表示,2021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同时也是汕头大学成立40周年,举办此次活动正是为了传承中国共产党吃苦耐劳、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秉承汕头大学“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理念。

扬帆远航

项目成员秦力丹、林正杰通过分享自己重走长征路的故事,希望把这次经历中感悟最深的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秦力丹认为自己是整个团队中最“傻”的一个,在徒步过程中,她遭遇了许多麻烦与困难,丢身份证、丢手机、丢鞋子......但是队员们和教练一直很有耐心地帮助她、等待她,让她感受到了温暖。秦力丹说,在温暖的呵护下,她的思绪慢慢打开,想起了儿时听过的一床棉被的故事,当年红军长征的战士们也是这般不抛弃不放弃,帮助着其他同伴。

林正杰担任的是团队炊事员的角色,他分享了一次在高原的恶劣天气下为同伴们做早餐的经历。虽然那天他因高原反应而头痛欲裂,但是他想起红军长征的时候,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山上的大风大雨,还有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都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于是,他起身去完成他的工作,为团队顺利完成当天艰巨的翻越海拔4460米的雅克夏哑口任务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队员们还用切身的经历与感受回答了同学们关于长征史学习、行程中经历的困难与挑战等问题,让广大师生对于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汕头大学学工部、团委于10月1日至7日组织20名师生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开展“重走长征路”党史学习教育,考察红军“芦花会议”遗址,寻访红军后代,并徒步翻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三座、也是途经次数最多的雅克夏雪山,在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开展思政活动。

文:20级网新 陈嘉欣 20级网新 吴梓楹

图:20级法学 麦子健 20级国际新传 何奕晴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