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奖章于2002年设立,用于表彰汕头大学优秀毕业生。汕大奖章专栏将专题采访汕头大学奖章获得者,挖掘他们成才的故事,领悟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汕大精神。本期我们邀请到了2019年汕头大学奖章获得者邓启宇校友作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个人介绍
邓启宇
2015级 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双修工商管理专业
经验分享
// 捡了芝麻,也没丢了西瓜 //
本科期间,邓启宇同时修读了两个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问及原因,他说:“因为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相似的知识,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文科和理科的区别。但大学不一样,这里有众多不同门类的专业知识可供学习,所以我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就想去接触不同的专业,期待它们能够拓宽我的眼界。”
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也自有不同。“理工科学的学习一般都是与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怎么用计算机软件去画图、怎么去写代码,不怎么需要和太多的人打交道。”和3-5人组成的小团队解决技术问题是邓启宇学习生活的常态。“但工商管理其实更多的就是学习怎么样和人打交道。比如我该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如何了解用户的心理,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一个教会了邓启宇如何认真地做好一件事,让他拥有了成为一个优秀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另一个则教会了他如何在认真做好事情的过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在获得一定成果后如何将这个“好东西”给推销出去的本领。他说:“这两个专业是相辅相成的,对我而言同等重要,两个专业的学习都收获很多,对我影响也很大。”
邓启宇在修读双专业的压力下,仍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他分享了自己的秘诀,“你自己要有一个规划,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类,考虑清楚如果时间上真的存在冲突,要以哪件事情为主,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周一到周五是邓启宇用于完成机电专业课程及作业的时间,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则被他投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把双修的课程放到周末,听一听不同专业的知识,转换一下思路,对我而言也相当于是一种休息了。”
// 收获不止于此 //
参加学科竞赛是组成邓启宇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一块重要拼图。虽然课堂上学习的那些传承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基础理论弥足珍贵,但当这些知识无法立即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邓启宇始终觉得“差点儿意思”。学科竞赛的存在,恰好为他弥补了缺乏“实战”经验的短板。“参加这些竞赛可以锻炼我们的实操技能,我们可以真正地使用商业软件去设计、加工一些零件,控制某一个机械的运动;又或者是接触到能解决项目问题的最新工具。在竞赛中得到的锻炼,积攒的经验,都能使我们更好地走向各种工作岗位。”
汕大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教师精细化的教学也为邓启宇的学科竞赛之旅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后来读硕士,直到现在读博士,我始终觉得汕大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邓启宇说道。本科阶段,牛小东教授和陈少克教授都在他的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我记得以前在项目上遇到过很多关键的问题,比如该怎么立项、如何选择重要的研究问题......光靠我和团队成员的力量真的很难解决这些困惑,大家为此感到苦恼的时候,我就会敲开牛小东老师办公室的门。”每一次拜访,老师总会以满满的热情迎接他。这让刚进门时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的邓启宇,总能够带着解决问题的答案满心欢喜地走出办公室。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牛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的引导者与思想的启迪者。
他提到,牛小东老师对他的帮助远远不止大学四年。“我申请研究生和博士的时候,他都亲笔为我写了推荐信,推荐信上一字一句提到的学术成果,其实也都是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完成的。”牛小东老师还常常叮嘱他,做科研的时候要多看好文章,多发好文章,这个习惯对邓启宇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我很喜欢读好文章,而且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我都看,这些阅读能让我了解目前最前沿的东西是什么,它对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科研层面,生活层面的影响也很大,它会让我知道哪个领域具有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陈少克教授也为邓启宇的学科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老师经常一周会和我们开好几次会去讨论解决技术问题,他已临近退休,却还跟着我们这些时值19、20岁的小伙子们一块熬夜,讨论到兴奋的时候,大家都不想回去睡觉。最后我们团队的作品也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名次。”
